建筑垃圾处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集-建筑垃圾处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 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庞大的人口压力:

⑤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 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知识点复习 人教的。 期中的就行。 谢!!!!!!!!!!!

2020年学校后勤工作总结范文(通用6篇)

 时间乘着年轮循序往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好好地做个梳理并写一份工作总结吧。你还在为写工作总结而苦恼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2020年学校后勤工作总结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1

 过去的一期,我校后勤工作,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后勤工作计划,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在工作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办事的实效性。现总结如下:

  一、立足本职,服务一线

 期初我们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制订了后勤工作计划,避免后勤保障缺位而影响教学工作。

 1、改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2、维修及时、服务到位。凡是影响到教学工作的事都及时处理,今年维修、更换灯管30余次,更换阀门水嘴共18只。零星维修服务80次

 3、配合教务开展工作,基本做到一线问题需要后勤协作的,我们都是随叫随到,力争做到解决问题快、不留尾巴。

 4、加强文印工作的管理,解决了文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服务及时到位。

  二、整章建制,规范管理。

 后勤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后勤工作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全面管理。为了加强校园管理,我们还制订了《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校园安全紧急预案》、《校园安全防火制度》,从而保障校园安全,杜绝了安全隐患。

  三、加强管理,开源节流。

 资金是学校的命脉。按照校长要求,学校后勤工作要有主动性、前瞻性、服务性、科学性、全局性。学校财会部门严格履行规章制度,积极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做好收支有计划、有审批、有手续。

 1、做到“物资采购要批”的审批制度,学校各部门所需的教学物资均由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领导审批、后勤统一采购,避免了过去谁需就买的无序状况。

 2、实行“物品发放按需”的管理制度,改变过去按人头配备办公用品的不合理现象,有效地节约了办公用的开支。

 3、加强纸张和办公耗材的管理,实行由主管审批复印和油印的业务,并负责纸张的管理,使纸张消耗大幅降低。

 综上工作,得益于领导指挥有方、各部门协同配合,使后勤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2

  一、制定教室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赔偿制度可以调动班主任爱护本班公物的积极性。这个制度是经过领导研究教师大会宣布的,并且每个班主任发一份教室管理制度。针对教室中损坏的物品做了一定的赔偿价格,即教室窗户玻璃一块15元,门玻璃每块10元、凳子散架30元,桌子损坏120元,其他情况均按教室管理制度执行或视损坏程度酌情处理。

  二、桌椅统计及其他检查

 开学初等转学工作完毕后,对各班桌椅统一登记,将桌椅面、腿、称的损坏情况即几张桌子面有损坏、几个凳子面、腿断裂、缺称认真进行统计。学期中,班内出现桌椅玻璃有损坏的,先查其原因。找到损坏人的让其赔偿,找不到责任人,让班内全体学生分摊。期末再进行核对,并和期初登记的情况对比,看比原来登记的有无增加,如果增加了,则按赔偿制度执行。这样以来,好多班主任发现本斑的桌椅有松动的及时采取维修或让学生提到总务处进行用胶粘、用钉子钉、或用铁丝拧紧等一系列措施,以延长物品的寿命,提高它的使用率。把平时检查进行累计:如上体育课、微机课、大课间或光线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开灯、或放学后门窗、电灯、电扇未关、门未锁,都做好记录,和年终评比先进班集体进行挂钩。

  三、维修工作:

 暑假前对搬家一事进行筹划,督促赵欣、章建尽快为学校腾出房子,对库内的物品进行清理、归类,其他物品搬家时好对号入座。七月24日利用拆房工人将仓库内的物品全部搬清,次日又利用工地的车将从仓库内挑出的35套桌椅送到实验小学。26——28日将各班的桌子后档板以及从仓库内挑出15张有利用价值的桌斗进行维修,为了节省资金,将原来从教室摘下玻璃镜框的后档板作为原材料。据统计一年来共维修桌子60张,凳子25个,调整桌子20张、凳子50个,维修、更换电源插头6个,电源插座10个,更换灯管20支,电扇5台(电机烧坏换旧电扇综合办、仪器室、学前班、英语办、五1班各1台),三3斑新装电扇2台(旧电扇),新装电灯5盏(学前班4盏,英语办1盏)。和赵付海一起维修电教室规道三次。李景涛反映机房空调不制冷,立即找工人对机房、接待室、主控室4台空调进行维修(加氟)。图书室的暖气片冻裂跑满楼道水,立即找工人进修复。接操场西头上水管,挖家属院上水管并割断堵住。送暖气之前,先试水压,为不影响学生上课,找工人利用休息日或晚上时间维修教室。

  四、安全工作:

 在几年来的工作中,我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所在,总务处工作以及学校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出现了安全事故,便会前功尽弃,不仅伤害到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会使学校声誉扫地。因此学校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平时在校舍、消防、运动场地、体育器材、水电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彻底的检查,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1、定期检验各专业教室的线路是否规范,“1211”型灭火器压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期限是否超过规定的时间,经检查发现有8个过期的立即进行检修。

 2、更换实验小学楼道闸刀,把本校大门口、热水器、教学楼1——3层的闸刀全部更换成带漏电的空气开关。

 3、操场边上的桐树枝下垂很低,很容易碰伤师生,要进行修剪。

 4、在教学楼四楼东头装一个消防应急灯。

 5、购三个“1211”型灭火箱放在教学楼各楼层。

 6、在奥运安保期间,购蚊香、空调被、凉席、凉枕,同时购一盘电话线从教导处引到赵付海住处装一部电话,供教师值夜班使用。

 7、让工人把五1班的铁门进行维修,把五3班教室地面的电线槽用水泥抹平。

 8、检修楼道的声控灯口或更换灯泡。

 9、施工期间,经常督促工人将路面、操场进行维修,并将建筑垃圾用护网围住,严禁学生进入,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五、学生考试用纸

 货比三家,要认真购买价格既便宜又能适应一体机工作的纸张。领用试卷纸一定要经李校长批准后方可领取。同时还建立一个简单的账本,对各年级和学校办公用去的纸张数量进行登记,期末认真核算,为教师办点福利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购置办公用品

 购进的物品既经济又好用。教师领用办公用品时,首先问清使用理由,方可签字。打印纸严格遵守学校的规障制度,个人使用婉言拒绝。公用时,无论谁都必须将打印纸的规格、张数、用途、时间、领取人姓名写好,方可领取。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学校大宗、批量和专项教学设备的采购,列入学校预算计划,经校长审批后,报送文教体局、采购办审批才能采购。

 严格校产清查,把各办公室和专业教室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点,对须报废的固定资产(486微机),经校长审批,报财政局固定资产处审批,方可办理资产注销手续。

  七、绿化美化:

 定期为冬青浇水,定期修剪,发现有病虫害及时喷洒农药。

  八、存在问题:

 1、作为总务主任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热情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的要求还不够。

 2、缺乏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依赖心太强。

 3、工作不够深入,调查了解不够。缺少与教师们的谈心交流,对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太少。

  九、今后努力方向:

 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一定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使学校稳步前进。

 1、加强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抓好后勤管理工作。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积极地开展工作,率先垂范。

 2、加强后勤制度的管理,明确管理责任。与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签订财产使用保管责任书,做好督导检查和财产维修工作,真抓实干,使学校的财产管理制度化。

 3、改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深入到教职工当中去,及时与他们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凡是教师提出的合理化服务要求,努力做好、做实。

 4、认真、及时地维护、检修好学校的各项设施。保证全校各室设施能正常使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维修主动、及时、有效。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3

 本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学校安排和布署下,经全体后勤工作人员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和临时性工作,工作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办事的实效性。下面分三个方面做以总结:

  一、主要做的几项工作

 1、调整了各班的桌椅,进行归类登记。

 2、维修了几件体育器材,对一些设备刷了油。

 3、对学校多处破坏桌椅、门、窗进行了及时维修,每月检查一次。

 4、颁布执行《公物损坏赔偿制度》,人为损坏公物现象得到有效扼制。

 5、及时维修好了学校的电路,及时维修和更换办公室、班级、走廊的照明,保证了各部位的照明及用电。

 6、安排好了时间运回教师用书及学生教材,分发到各班及教师手中,保证了开学正常行课。

 7、落实了林业局冬季消防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落实了责任。

 8、强化值班值宿。

 9、落实林业局财务工作,完成了固定资产的清点和财务各项报表工作。

 10、安排和落实了冬季取暖工作。

 11、落实了林业局下达清雪任务并进行了布置安排。

 12、完成了学校各项费用的收缴工作。

 13、加强了食堂、住宿生管理工作,开展了创优秀住宿生评选活动。

 14、强化了门卫保卫工作。

 15、购置消毒药品,按季节对班级进行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16、教学楼一楼、大门卫、宿舍安装了监控设备。

  二、工作主要表现

 1、食堂工作方面

 在食堂管理方面,我们除了抓好卫生防疫外,更重视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吃饭的人数多,众口难调学生对食堂的要求高,学生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很难达到个别学生的满意,为此食堂工作人员本着对师生负责的态度,不怕吃苦,力争达到饭菜多样化,卫生合格令师生满意,为学校做出了贡献。

 2、住宿生方面

 本学期住宿人数达120人左右,在寝室教师的安排下学生成立了自治管理委员会,管理到位,卫生环境好,寝室教师晚间经常巡视学生休息的状态、观察他们的动态,耐心的教育,精心的呵护,一学期以来没发生过事故。学生在校睡得安全,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成绩与寝室教师的管理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3、取暖方面

 供暖面积大约2万多平方米,既有办公楼又有家属楼,一台锅炉供热,这样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加之,初中教学楼取暖系统老化腐朽,经常出现漏水现象,煤的质量还有问题,开炉已来,工人既当司炉工又当修理工,维修了锅炉墙壁、炉门及引风机,供热期间还得到家属楼查看供热情况,工作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锅炉班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锅炉工作的正常运转。

 4、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方面

 我校的环境和基础建设在随则着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目的是为全校师生员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学校领导到教职工,形成了建设花园式学校的共识,把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务处按着年初的工作计划对校园的花池、花坛全部载花美化,从而使校园更加亮丽和生机勃发。同时,对不合理的花草树木进行移植和改种,对花草进行专人养护和管理,及时浇水施肥,加强植树修剪造型,科学防治病虫害,为师生营造了健康、优美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5、学校安全保障方面

 (1)学期初,配合消防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消防安全措施、设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完善了学校的消防设施,组织师生进行了防火疏散演练。

 (2)对学校的电路、电器设备、电化教学设备经常检查维修,防范于未然。

 (3)本年度总务处对校园进行了专项检查,对破坏的围墙进行了加固,维修了体育器材,及时修复了浇冰场用井,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4)每学期均要定期及不定期地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并认真作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加强了校园巡视,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校舍、建筑物、体育器材、水、电设施等作及时彻底的.维修、排除。对教学楼一楼、大门卫、宿舍安装了监控,有力监督了学生打架和破坏公共财产事件的发生,打击了盗窃行为。

 (5)配合住校民警做好保安的保卫安全工作,加强门卫的职能,继续实行外来人员来校登记,同时做到在学生离校期间对校园进行巡视检查,杜绝爬围墙进校打篮球、玩耍等不良现象。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创设更加安全和谐的校园秩序,确保师生出行安全。

 6、后勤常规管理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文明的象征。要树立一所学校良好的形象,反映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必须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安全、舒心”的工作、学习环境。而这些与后勤管理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实际是对学校打造“质量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的无形支持。为此,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教师教学用品及学生学习用品的分发工作。开学初,教学用品和学生的课本、清洁卫生用品,按时无误地发到每个班级和师生手中,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学校的校长会、主任会的要求,各项检查等,总务处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做好后勤服务,保证各类教学任务和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3)做好师生各类服务工作。修建车棚、清理厕所,为教职工提供饮用水,力争使师生满意。

 7、加强管理,开源节流方面

 资金是学校的命脉。按照校长要求,学校后勤工作要有主动性、前瞻性、服务性、科学性、全局性。学校财会部门严格履行规章制度,积极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做好收支有计划、有审批、有手续。

 (1)管理好、清理好了固定资产,开学初对各班、各室进行一次校产登记,责任落实到人头,期末进行复查,要求师生爱护自己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切公共财物,特别是课桌、凳、门窗、教室墙壁等,对有意损坏学校财产的要照价赔偿,不能让学校的财产造成流失以及不应有的损坏。颁布执行《公物损坏赔偿制度》,使人为损坏公物现象得到有效扼制。

 (2)做到“物资采购要批”的审批制度,学校各部门所需的教学物资均由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领导审批、后勤统一采购,避免了谁需就买的无序状况。

 (3)实行“物品发放按需”的管理制度,改变过去按人头配备办公用品的不合理现象,有效地节约了办公用品的开支。

 (4)加强纸张和办公耗材的管理,实行由主管校长审批复印和油印的业务,并负责纸张的管理,使纸张消耗大幅度降低。

 (5)为了加强校园管理,我们还制订了《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校园安全紧急预案》、《校园安全防火制度》,从而保障校园安全,杜绝了安全隐患。

 (6)财务管理,严把财务制度关,从学校大局出发,千方百计增收节资,避免浪费。在资金问题上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非花不可的钱尽量少花,采购物品要货比三家,为学校节约每一分钱。

  三、存在问题。

 1、后勤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2、服务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3、电的浪费现象有待采取措施。

 总之,后勤工作还有很多不足,我们要不断努力,使我校的后勤工作做到使人信赖,效率让人赞许,态度令人满意。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4

 20xx年秋季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3个班和九年级3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一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这学期教育教学工作。

  一、着重抓毕业班的复习工作。

 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但这学期我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够踏实,上课精力不集中。为了不耽误学生的时间,早读课我都没讲课而是让他们认真读、记。每一次联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分析。有时是知识点的混淆,但更多的是我反复强调的问题仍有很多同学记不住;每一次考试后,我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经过一次次的检验,同学们也逐步的得到提升。八年级这几个班却给我同样的感觉,学生纪律好、上课认真、参与、作业也做得很好,让我很满足,但感到有点不足的是每个班都有一两名学生不学。

  二、本期实施了措施及其成效。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学习成绩较好。

 2、虚心学习,多听课,钻研教材,丰富自身专业理论。

 3、认真及时写好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2、抓优扶差。鼓励优生积极灵活学习同时辅助差生。做好差生个别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开展“一帮一”活动,鼓励优生带差生;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教本教育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引导了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严于律己,教书育人。

 一学期以来立足本职,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对待、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政治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今后努力方向。

 对学生学法加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演练,培养综合分析解题能力,学以治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成绩。

 虽然这些现象让我困惑,但我会不断寻找、探索解决的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政治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5

 本学期即将过去,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及配合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一学期来,我们始终本着“全心全意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财务财产管理、后勤常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达到计划要求,现将本学期总务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防寒取暖方面

 在学生开学前,组织司炉人员对全校取暖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发现跑、冒、滴、漏现象进行处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完美的结束了取暖工作。

  二、校园绿化美化方面

 1、在五月末组织工人对花池进行翻土、起垄,利用旧学生床拆料焊成楼前阶梯式花架。花池栽串红花530棵。大花盆栽红牵牛花200棵。中花盆栽牵牛花250棵。小花盆栽牵牛花400棵。定期对花草浇水、施肥、修剪。补栽柳树10棵。移栽松树1棵。清理了原来的玫瑰树墙,重新栽了榆树墙。

 2、操场平整。由于去年修水泥甬路、水冲厕所及化粪池,对操场破坏很大。雇佣铲车对操场进行全面清理,拉出2车建筑废料,把取暖期积攒的炉灰填平了操场低矮处。

 3、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对我校学生食堂、寝室及取暖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全面提高了学生居住水准,把原来上下床改成大通铺,方便了学生。

  三、后勤常规管理方面

 1、做好教师教学用品及学生学习用品的准备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各类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3、好学校设施的维护工作。本着节约的原则,自己动手做些小修理,如:门窗、门锁、电灯、水龙头等。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在学校领导及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不论在后勤服务,还是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工作受到领导的赞可,并为我校迎接省级标准化学校做出贡献;由于总务后勤工作事务繁杂,还有许多地方没能做得令人满意,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努力,后勤工作今后面临的任务还很多,我们决心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6

 半年以来,总务处在学校的领导的信任、关心、支持下,后勤工作人员积极配合下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以下工作。所有人员力求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落实到实处,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达到了校长放心师生满意的效果,促进了学校健康良好的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树立了全心全意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尽心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坚持“后勤工作必须服务教学工作中心的”原则,牢固树立了“后勤无小事,服务在细节”的观念。

  二、抓好综合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教育员工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定了专门的安全制度,明确了各人的安全责任。与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签定了安全责任书,要求工作人员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及时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学校安全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师生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总务处在本学期继续抓紧了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抓以下方面。

 1、校园内所有的电源线进行检测,是否漏电。教室内的开关全部进行检查,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

 2、校园内活动场所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3、在食堂管理方面:我们除了抓好卫生防疫外,更重视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吃饭的人数多,众口难调。家长对食堂的要求高,家长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很难达到个别家长的满意,针对这些问题食堂的员工认真研究每天食谱,尽量满足师生的口味,我们的原则是:只要师生们吃得好,喝得好,我们就很高兴,心思也就没有白费。

 4、努力为学校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而认真工作,做好十大安全预案,和开展安全生产月专项活动。

  三、加强校园绿化管理,力求校园环境更加美丽。

 从校园环境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后勤工作坚持的主题。采取树木与花卉并存的措施,点坠学校环境。为了让师生走进我校园内更加一目了然的认识植物,时刻关注植物牌挂失。在确定专人进行花园的管理的同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相应的追究责任办法,确保校园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干净整洁,确保花草的成活率,让校园充满诗意与美丽。

 进行了绿色长廊的维修,做到了夏天有绿叶,秋天没果实。

 在校园门外进行了路面硬化。

 大力建设菜篮子工程,并喜获丰收。解决了部分师生的吃菜问题。

 半年以来,在后勤工作人员精心管理下,全校师生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后勤工作人员,后勤人员也能及时进行处理,做到了随叫随到,保证了工作效率。

;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庞大的人口压力:

⑤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 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